因为艺术来源于对特定内容的表达欲和提炼过程,这个过程也会把 特殊的成分 从平铺直叙的现实噪音中分离出来。
总会有人想去成为 Extractor. 他确切地存在过。
我每次看到王伟的新故事都越发感叹这人好像是个艺术家。
艺术家,Artist. 在我的认知体系下是一种身份。
身份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的,in contrast to 职业。
Things without professionality do make no sense of profession.
一个人职业可以是商贩,卖苹果的。但不妨碍有时候他在人群中是艺术家。
我的中学时期有一同窗。
作为尖子班中也顶尖的学生,他自然能完成普通人对学神的一切幻想:不用读书,昨天打游戏,明天年级第一。
他考试作文能拿 50 分,不考试的作文作业他也能拿 50 分。考试 50 分写的是标准模板议论文,作业 50 分是他的小说。他喜欢日本当代推理作家,东野圭吾、京极夏彦。学校破图书馆(室)里唯一的十几本同类小说应该都是他贡献的。他作业写的短篇小说被班级传阅。
他小学时代考完了钢琴业余十级。相比认识的另一个中学考了音乐附中走专业路线的艺术家( meaning a profession )他的想法是,不想让专业限制自己的才华范围。
到了高中,他在学校开个人演奏会,一呼百应。字面意义上的百应。在学校操场前的舞台上效果不好,所以后来改成了音乐教室,内部邀请制。
「我弹了十多年钢琴,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还有这么屌的乐器」——他坐在琴凳上从观众看不到的钢琴后角旁抱出一个吉他包,从背对观众的坐姿转向正面:「这东西居然同时发出这么多种音色!」。演示了几段击弦、打板、扫、止、泛,然后他说:「所以我真的觉得钢琴很无聊,我想像吉他一样改编,但做得不太好,所以等会如果大家不满意清见谅」
他用踏板的回弹和空出的右手敲琴键盖板来尝试在钢琴独奏中加入鼓点,不过效果如他所说确实并不太好。钢琴的表现力是通过多声部复杂和声织体来展现的。踏板踩出的大鼓会被共鸣箱混响拖长,一手弹键一手敲板会让旋律和鼓点都变得单薄,各种表现方向都会收到限制。因此他似乎只在那一首曲子上做了尝试。
那一场演奏会是他刚练吉他一年。他是走读生,中午不回宿舍午休,就在教室里练。后来的演奏会,钢琴演奏会逐渐变成了吉他演奏会。
他的豆瓣头像是他自己画的牡鹿,发过一些钢琴的小 demo 。
他自考成绩 “不是很理想”,去了英国读心理学和游戏设计。
他没有抑郁症。
他在微博里写 I dont do drugs, I do some music when I feel upset.
他微博会转一些直男黄段子。
他推荐给我 《三体》,他借给我他借另一个朋友的书,上课被老师没收了,他俩把我打了一顿逼我去办公室要回来。
他高中三年没有谈过恋爱,只有一些青梅竹马若即若离。
这个人满足我对自己想做的事的一切幻想,可惜的是我跟他交情并不太深,但我很惦念他。
或者说我曾经其实想过活成低配版的他但并没有。他 tm 并不会写代码。
我在 v2ex 上发现一个写小故事的人。
v2
基本上是一个生活背景噪音采样器。如果把里头的人们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色彩提取出来,基本上是灰阶的,由各种现实切面揉成的,「沙沙」着的,像花岗岩一样的白噪音图像。除此之外混合着大量编程话题构成的有色噪音成分,java
和 C
偏黄,js
是红橙的,go
和 c++
是蓝的,php
是绿或青,它们整体上都带有金属光泽。
小故事是 淡蓝色
的。不过这可能确实只是随想节点的背景给我施加的心理暗示,并不是我的通感在自主发挥作用。淡蓝色有一种轻快感,让这些故事不像现实话题那么坚硬,也没有极力戏谑和嘲讽会带来的扭曲,听起来像橡皮筋发出来的声音。
小故事都是用他自己的语言风格写成的,没有包装感,没有玩梗,没有与近期的生活风向牵强附会。每一个小故事都带有入门级的若有所思,就像那种小散文和短诗册子,能让大脑在一两分钟里多产生一些微量的多巴胺。
这个人头像是自己画的吉祥物。
这个人的画风和起的名字好像有点少女感。
这个人写的故事好像都是男性视角。
莫兰迪灰 带有高级感,混合出能正确表现物体光线的灰色是每个美术生色彩课的梦魇。中性色彩是迷。
当评论区开始有人声称感到厌烦要 block 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惊讶。
粗糙的花岗岩原石上嵌着一个盘子,上面摆着一坨颤颤巍巍的布丁,怎么想都有一种戏谑的怪异。小故事的出现就如同这个意象。故事越来越多,这坨布丁分量越来越大,我的脑子在想象这个意象时甚至开始控制不住表情,对于脑子来说,想象一颗花岗岩石头容易得多也平静得多。
大多数人着眼点在有人写故事这件事,少部分人关注故事,少部分人关注写故事的人,好像没有什么人在关注 故事里的主角。
我在 v2ex 上发现一个人。
这个人的经历好像非常奇特,以至于一直有人在写他的故事。
他每回的故事都会让自己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然后在下一个帖子回到大众的视野。隔着虚无缥缈的文字看着他的大众甚至无法知道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着。或者说,这个人的 存在性 好像会被 读者与描绘者对他存在性的判定 扰动。
量子力学又一次大获全胜。
我发现这个写故事的人,灵感来源是个谜。
他似乎并不需要让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件刺激他,然后驱使他写一个故事抒发感想。
就好像他的主角是个真实的人物,他只是把他身边的事写下来而已。
当我做了一个奇特丰富的梦,我会迫切地想要记录下来;当我身边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我会想要写点什么东西告慰他们……但怎么会有人能仅凭自己作品就能一直创作下去的?一类永动机吗?!
热力学倒是惨败。
有些人博客能写十年,有些人日记都写不了几篇,我感觉这可能不只是「坚持一下」的事。
我有点羡慕。
其实我也没搞懂我会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或看做艺术家,他们的共性似乎是能无休止地自驱地保持艺术创作和表达。创作和表达我能解释,什么是艺术呢,我说不上来了。
干脆通俗一点。如果我发现( by sense )一件作品是原创的,并且它又很有趣( by taste ),并且它的创作者还在持续不断地产出,那我就准备用 Artist 称呼他。
这种 taste 最好带点夸张和荒诞,不然混在石头里可不太尝得出来。